“胃”雨绸缪新利器!淮安市二院超声医学科巧用“光影魔术”照亮胃内乾坤
近日,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刚完成检查的市民王先生拿着诊断报告,向医护人员连连道谢。这一幕,正是该科室在樊云清主任带领下,成功开展胃超声造影技术后,为患者带来便捷诊疗体验的生动缩影。
1
无创检查揪出“早期隐患”
为治疗争取黄金时间
52岁的王先生便是这项技术的直接受益者。近半年来,他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餐后嗳气等症状,起初以为是“老胃病”,自行服用胃药后症状却时好时坏。此前一直不愿做进一步检查,直到症状加重才来到淮安市二院就诊。樊云清主任了解情况后,结合王先生的顾虑,建议其采用胃双重超声造影技术检查。
樊云清主任为患者检查
检查当天,王先生口服胃助显剂后,樊主任通过探头实时观察:胃腔充盈良好,胃壁各层结构清晰可辨,而在胃窦部发现一处约1.2cm的黏膜隆起性病变——更关键的是,结合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该病变呈现“早期快速增强、后期快速消退”的异常灌注特征,与早期胃癌的超声造影表现高度吻合。
凭借这一精准诊断,王先生随后接受了胃镜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为“胃窦部高分化腺癌(早期)”。由于发现及时,外科团队为其实施了微创胃癌根治术。“要是再拖下去,病情可能就严重了,多亏了这项无创检查,让我早发现、早治疗!”王先生术后复查时感慨道。
2
填补传统检查短板
精准捕捉胃内病变
胃肠超声造影因其无痛苦、无辐射、可实时动态观察,适用于筛查胃肠疾病、评估功能异常及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的检查需求。樊云清主任带领超声医学科团队,经过前期调研学习、技术培训与多轮模拟演练,成功引入并开展胃双重超声造影技术。
樊云清主任与团队成员
研究患者超声影像
该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双重显影”:检查前,患者只需口服适量胃助显剂,利用助显剂充盈胃腔、排除气体干扰,让胃壁各层结构清晰暴露;随后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实时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胃壁及病变组织中的灌注情况——正常胃壁会呈现均匀的“增强血流信号”,而肿瘤、炎症等病变则因微血管分布异常,出现“灌注延迟、增强不均”等特征性表现。
3
以技术创新赋能诊疗
守护区域胃肠健康
樊云清主任介绍:“我们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破解诊疗难题。”这种“结构显影+血流显影”的双重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胃息肉、胃溃疡、胃癌、胃间质肿瘤、胃底静脉曲张等疾病的显示率,更能为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提供关键依据,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筑牢“精准诊断基石”。
下一步,淮安市二院超声医学科将继续在胃双重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上深耕细作,结合病例积累优化检查流程、细化诊断标准,同时开展技术科普与基层医师培训,让这项无创、精准的诊断技术惠及更多淮安及周边地区的患者,为区域消化道疾病早诊早治体系建设贡献“超声力量”。
胃超声造影检查
适应症
01
胃器质性病变
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息肉、胃粘膜下病变(胃间质瘤、胃淋巴瘤、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胃平滑肌瘤、胃脂肪瘤、胃神经鞘瘤、胃血 管瘤、胃壁异位胰腺、胃转移瘤、胃囊肿等)、胃底静脉曲张、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等。
02
胃先天性病变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重复畸形、幽门异位开口、十二指肠闭锁、环状胰腺等。
03
胃功能性病变
胃食管反流、胃十二指肠反流、胃下垂、十二指肠淤滞症、胃蠕动功能不良等。
适用人群
·不能耐受胃镜检查或具胃镜检查禁忌症患者;
·对健康人群体检和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初步筛查;
·胃周围毗邻器官(肝、胆道、胰腺、脾、双肾等)或病变导致胃壁外压性变化的鉴别。